“我们想要扩大内需,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条件是市场的力量要强大。”王琛伟进一步向记者表示,如果市场力量不强大,到处是壁垒,中国强大的国内消费市场也就无从谈起。
部分新业态被纳入清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清单(2025年版)》与此前的版本相比,首先是准入门槛更低,删除了8条全国性准入限制。如公章刻制业由许可制改为备案制,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销售业务改革为基于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检测认证制度。
其次,准入力度更大,部分放开了8条全国性措施。涉及试办新型电信业务、电视剧制作单位设立、药品批发零售企业筹建、药品和医疗器械互联网信息服务、林木种子进口等领域。这些相关领域保持了必要的市场准入管理,但准入环节更加精简。
同时,删除了17条地方性措施。涉及交通物流、货运代理、车辆租赁服务等,取消了相应的地方性许可措施,实施全国统一的准入方式,促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
记者发现,在推进“宽准入”的同时,《清单(2025年版)》坚决守住“管得住”的底线。依据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将“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营合格证核发(微型航空器除外)”、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生产、批发、零售业务相关审批纳入负面清单,对部分社会民生等领域管理措施进行了完善调整。
王琛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伴随着我国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很多新业态、新模式、新领域不断涌现,但有些领域的监管技术、监管制度没有跟上。此时,就需要通过负面清单来规范新业态和新领域。
为何在当前经济背景下出台《清单(2025年版)》?对此,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文字采访时认为,经济转型需要调整清单,以开放释放经济活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需要调整清单,以此为契机消除壁垒;国际竞争压力要求调整清单,以开放应对关税问题。
“这份清单的亮点,其一是减少地方壁垒;其二是减少负面清单项目,提高了开放度;其三是对新业态增加了规范。”盘和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