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过磁共振的都知道,不能带金属进入磁共振室,甚至带了假牙都不能做这个项目,骨头里有钢钉也不行。
磁共振成像(MRI)设备的“吸力”本质是其超导磁体产生的强磁场对金属物体的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的大小与磁场强度、梯度及金属物体特性密切相关。以下从磁场强度分类、典型吸力计算、安全风险及防护措施等角度进行详细解析:
---
MRI设备的磁场强度分为四类(按临床应用):
1. 低场(0.2-0.5特斯拉,T)
常见于老旧设备或移动式MRI,吸力较弱。 一枚硬币在0.5T磁场中受吸引力约2-3牛顿(相当于0.2-0.3公斤力)。
2. 中场(1.0-1.5T)
医院主流设备,吸力显著增强。
典型值:轮椅在1.5T磁场边缘(1米处)受吸力可达100牛顿(≈10公斤力),靠近磁体时吸力指数级上升。
3. 高场(3.0T)
科研与高端临床使用,磁场能量密度更高。 极端案例:氧气瓶在3T设备旁(2米内)可被加速至80公里/小时吸入,冲击力超过1吨。
4. 超高场(7.0T及以上)仅用于科研,未获临床批准。
MRI的超导线圈需浸泡在液氦(-269℃)中维持零电阻状态。一旦通电达到额定磁场(如1.5T或3.0T),线圈进入持续电流模式(Persistent Mode),理论上可无限维持磁场。2025年主流3.0T MRI的液氦容量约1500升,蒸发率≤0.1升/天,理论上可维持超导状态10年以上。
那如果强制关机会怎么样?
首先失超破坏:强制关机需触发线圈失超,瞬间气化的液氦可能导致磁体结构损伤(如2024年德国某医院失超事故造成200万美元维修损失)。
其次磁场重建耗时:重新冷却至超导状态需30-60天,且消耗800-1200升液氦(2025年液氦价格约$40/升,单次重启成本超$50万)。
所以基本上医院磁共振开机了,都不会停机,除非要检修,要补充液氦,检修一次,损失也不小,这下知道为什么磁共振费用这么贵了吧,就是设备贵,维护也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