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信集团通过上海联交所以30.14亿元对价成功出让中信青岛资产管理有限公司66.67%股权,但截至7月29日挂牌期满,上海联交所未公布成交信息。
期满未公布成交
中信青岛资产原名青岛资管,成立于2015年9月21日,青岛市国资委下属全资子公司青岛国际为发起单位,注册资本金10亿元。2016年2月22日,青岛市资管公司正式获得批量收购处置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业务资质,成为全国首家市级AMC公司。
2016年12月经青岛市国资委批准,青岛资管引进招商投资、青岛港集团以及青岛地铁金控3名股东,将注册资本金由10亿元扩大至30亿元。
来源:爱企查
彼时,招商证券通过招商投资参股青岛资管,成为行业内首家借道市级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到不良资产处置领域的券商。
但4年之后的2020年3月,新入股的三家股东一起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挂牌转让自己持有的全部股权,合计转让股权达企业总股本的66.67%,转让价格为25.79亿元。招商之所以退出,一是因为监管层面对资管公司监管收紧,青岛投资展业受限;二是因为招商投资未有青岛资管实控权,业务开展较为不便。
早在2019年11月份,青岛市政府方面即与招商证券方面就青岛资管的股权问题开展了洽谈,青岛市政府方面也希望招商投资能够退出。
此时,中信出现了。
2020年2月,青岛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搭桥”,山东省政府推进了中信集团接盘青岛资管的股权。中信集团彼时希望获得青岛资管的绝对控股权,如今已实现。
2021年,中信集团或以不低于25.79亿元的价格获得青岛资管66.67%的股权,成为青岛资管第一大股东。但4年之后,也就是2025年6月,中信集团又挂牌转让66.67%的股权,这一次转让底价约30.14亿元。
单从数字上看,一进一出4.35亿。不过谁来接手打个问号。此前有消息称京东集团有意接手。7月22日挂牌满后,又延期至7月29日。截至8月1日,未见成交公告挂出。
为何挂牌离场
中信青岛资产虽然体量小,但也算是盈利的。2024年其营业收入为1.66亿元,利润总额1.35亿元,净利润1.01亿元。2025年前5个月,公司营业收入达1.29亿元,净利0.91亿元;资产规模40.28亿元,负债总计3.23亿元。
中信集团为何要离场?我们分析:
首先是地方AMC经营情况每况愈下。从发布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的30家地方AMC来看,2024年30家地方AMC行业总资产规模约8940亿元,营业收入规模391亿元,同比下降8.8%,较去年少收37.5亿元;归母净利润规模10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24.0%,较去年少盈利32.6亿元。2024年行业负债合计约5361亿元,同比增长1.8%;资产负债率为60%,同比下降2.1pct。
来源:Wind,中信青岛资产
其次是中信集团入主中信金融资产后,山东省已经不再需要地方AMC的“辅助”。
2023年3月7日,中信集团以26.46%的持股比例取代财政部成为中国华融的第一大股东。2024年1月25日,中国华融完成公司名称及公司章程的工商变更登记/备案,“中国华融”正式更名为“中信金融资产”。
至此,中信集团不仅拥有了全国性的金融资产管理AMC牌照,也补全了不良资产处置的核心金融工具,进一步加强了中信集团在金融风险化解与特殊资产投资领域的全链条竞争优势。
此外,山东省金融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山东金资”)是最大的地方AMC,在全国地方AMC中都是领先的存在。2024年,山东金资以1113.9亿元总资产蝉联行业规模榜首。拥有省级牌照的山东金资在山东省内一家独大,中信青岛资产难有盈利空间。
地方AMC盈利大幅下滑,中信已握全国性AMC牌照,再叠加山东金资垄断省内不良资产市场,中信遂选择挂牌离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或立场,不代表新浪财经头条的观点或立场。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他问题需要与新浪财经头条联系的,请于上述内容发布后的30天内进行。